菲律宾大学(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,简称UP),根据菲律宾首届立法机构颁发的第1870号法令,于1908年6月18日创办。作为菲律宾四大名校中的唯一一所超一线顶级公立大学,2023年菲律宾排名第一,QS世界排名412,与北大、清华、香港大学等60多所世界顶级大学一同组成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。
百年发展历史中,菲大经历种种挑战,在历史舞台中站稳脚步,并引领菲律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。
创立初期 1905年,菲律宾大学的前身,菲律宾医学院成立。
1908年,在首都马尼拉市中心正式成立为菲律宾大学,初期设立了医学院、美术学院、文理学院、兽医学院、工程学院、法学院以及农学院。
首任校长主席默里·巴特利特(Murray Bartlett)提出“成为菲律宾的大学”的概念,由人民代表制定教学宪章,这一决定为菲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15年,伊格纳西奥·维拉莫尔(Ignacio Villamor)接替第二任校长。期间增加了音乐学院、教育学院等,以此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。
1935年,著名Oblation雕像在校园中落成,象征着菲律宾大学对人民的奉献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信念。
二战期间 二战中,菲律宾大学在马尼拉、宿务和伊洛伊洛等地区的校区遭受严重创伤,重要建筑被摧毁。除医学院、药学院和工程学院外,其他学院均被迫关闭。战后,菲大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,快速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。
1947年,菲律宾总医院正式并入菲律宾大学,奠定了该校医学专业的蓬勃发展。
1948年,菲大迁至马尼拉奎松市,建立迪利曼校区,相继建成图书馆、学生宿舍、行政大楼等重要建筑,并延续至今。至此,菲律宾大学完成一系列初创动作,开始引领菲律宾高等教育事业。
二战后期 1950年代,菲律宾学术界经历重大变革,菲大开始重组学院,建立了公共行政学院、统计中心、教育中心、亚洲研究所、图书馆学研究所和家政学院等。
1960年代,增设了计算机中心、法律中心、亚洲中心、大地测量中心和摄影中心,以及大众传播学院、工商管理学院等。此外人口研究所、小规模工业研究所、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研究所也相继成立,这些变革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马科斯时代 这段时间,菲律宾迎来了激进主义的高峰期,菲大在戒严期间致力于维护大学的教育使命和自主权。
1.国家项目:健康科学中心、第三世界研究中心、创意写作中心、运输培训中心、国家工程中心、电影中心、国家交通研究中心等国家项目中心在菲大落实。
2.全球视野:工业研究所、海洋科学研究所等接轨国际的项目相继推行,使其开始将教育成果映射全球领域。
3.稳固地位:新增了动物学院、理学院、文学院、社会科学与哲学学院和亚洲旅游学院,稳固了其在菲律宾的高等教育地位。
1980-1990年代转型:为社会服务 这期间,菲大开始加强迎合社会转变并转型,致力于构建一个公正、人道和民主的教育体系,以应对巨大的社会变动。
菲大在1990年地震和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后,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和专业知识援助受灾地区,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。此举扩大了菲大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,促使其在全菲各地区开设分院,展现了菲大对社会责任和未来发展的坚定承诺。
21世纪迈向全球化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,世界迈向全球化、高度互联经济。在这个背景下,菲大开始重新评估自身定位与使命,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革。
21世纪的前二十年,菲大加大投入教育资源,迭代基础设施,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。期间,互联网、自动化图书馆、在线学术平台等现代化教育功能被全面开发,并推动科学和创新发展。菲大通过一系列国际化现代改革,成为全球顶级高等教育机构。
2008年百年庆典 2008年1月8日,菲大迎来了建校100周年,这一天确立了菲律宾国立大学的地位,这一里程碑标志着菲大系统的新篇章。
当天,100位不同背景的校友携手进行火炬接力,在主校区点燃了象征着传承与希望的“永恒火焰”,以此展现了菲大百年历史的辉煌和传承,昭示着其迈向下一个百年的坚定决心。
毕业生云集,顶级人才辈出 菲律宾大学在过去的116年里,凭借其卓越的表现,赢得了菲律宾国立大学的称号。尽管经历了战争、殖民统治、文化动荡和经济起伏等严峻考验,但是在塑造国家政治和社会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百年发展中,菲大培养出了七位总统、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,以及数百位科学家、艺术家、顶级医生、高级律师等顶尖人才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