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俗风情
在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市,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装饰漂亮,富有特色的集尼车。这种车起源于美军二战吉普车,车身进行改装,加上富有个性的装饰。集尼车成为马尼拉街头的一大景色,为城市添了不少色彩,也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便宜的交通工具。
菲律宾融和多元文化的民族风情。菲律宾人既传承了亚洲人的勤劳与朴实,又吸收了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的轻松与活泼,东西合壁,形成了独特气质。他们性格随和爽朗、生活悠闲、能歌善舞、热情奔放。
菲律宾人的服饰颇具特色。男子国服名为巴龙装,是一种丝质衬衣,绣有抽丝镂空图案。女子国服叫“蝴蝶服”。菲律宾饮食也反映出多元文化特色,常用的椰奶源自马来祖先,中国特色的烤乳猪很受欢迎,另外有不少西班牙风味美食。
斗鸡是老百姓喜好的娱乐。其场面很惨烈,鸡爪绑上锋利的刀子厮杀,直斗到流干最后一滴血。斗鸡大多伴随赌博,每次都有许多观众参与。据说一位现任众议员靠斗鸡起家,家中养了不少斗鸡,建有斗鸡场,在平民中颇有影响。
菲律宾节日庆典很多,终年不断,并且充满民族宗教特色。最著名的要数圣婴节。1565年4月,西班牙将军德雷加尔斯率殖民军登上宿务岛,发现了麦哲伦在1521年赠给当地酋长接受天主教洗礼纪念的少年耶稣雕像。于是他就地修建了圣尼诺(西班牙语意为圣婴)大教堂,将那尊圣婴放在教堂内。宿务人把他看作保护神,每年都上街游行庆祝,后来逐渐发展为全国性节日。
现在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,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万人空巷,当地人身首节日盛装,手捧圣婴,沿街跳波浪舞。跳舞者退一步,进两步,徐徐前进,蔚为壮观。圣婴节游行声势浩大,游行队伍和长达几公里。每个游行方队以装饰华丽、风格各异的花车打头,以千姿百态的舞蹈者断后。
队伍中有涂面纹身,沾满羽毛的土著;有穿戴西班牙服饰的混血儿;还有舞动小旗,身着短裙的美式少女。圣婴的衣着更显示了菲律宾人的幽默与随意,有的圣婴头顶羽毛,有的穿上牛仔装,军官学校的队伍甚至给圣婴穿上了军装。
菲律宾人对宗教有极虔诚的一面。菲律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着对教徒进行鞭打与钉掌活动的地方。每年耶稣受难日,几十个年轻男子头缠黑布,脊背裸露,在烈日下游行,边走边用竹鞭抽打自己的脊背,打得鲜血迸溅。另有一些男女自愿躺在十字架上接受钉掌,执行者拿8厘米长的钉子,用锤子敲进手掌和脚掌。受钉者出于不同动机,有人为自己赎罪,有人为家人祈福。
菲律宾,风情万种。菲律宾,美丽迷人!菲律宾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:
菲律宾人很坦诚性格直率喜开朗
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:菲律宾很盛行女士优先的风气。他们无论做什么事,一般都习惯对女士给予特殊的关照。但是在农村,由于女子大多于男子,而妇女的地位却很低下。他们家庭观念很强,一般都喜欢别人谈论和赞美他们的家庭。上流人士普遍喜着西装;一般百姓,男子喜欢白色衬衫和西装裤;女子喜穿无领的连衣裙或沙笼;老年人仍爱穿着麻或草或木制的拖鞋。他们最爱茉莉话。认为茉莉花芳香四溢,给人以幸福和美好的印象。人们都尊其为国花,并视其为纯洁,情操和友谊的象征。好客的菲律宾人,在迎接宾客时,往往把茉莉花串成美丽的花环,敬献给客人的脖子上,以表示他们对来访客人的一片纯真友谊之情。
16世纪前后,菲律宾人多穿用棉纱、麻纤维制成的衣服。男人穿的上衣称“康岗”,无领、短袖,下身用一条叫“巴哈”的布裹着腹部,上衣下摆略低于腰。衣服的颜色多为蓝色或黑色,只有尊长着红色的衣服。21世纪,菲律宾中上层人士多着西装,老百姓衣着则比较简单。男子上身穿衬衣,喜用白色,下身穿西装裤;女子喜欢穿无领连衣裙。大部分青年着西式皮鞋,老年人仍穿用木头、麻或草做成的拖鞋。
菲律宾穆斯林男子着短外衣和宽大的长裤,围一条“沙隆”作为腰带。到麦加朝圣过的信徒头上围一条白色头巾或戴一顶白帽子。妇女穿紧身的短袖背心,钉上两层金属纽扣,穿紧脚口的宽大裤子,或穿裙子。妇女像马来人一样结发型,有时裹着颜色鲜艳的头巾,他们戴手镯、项链和耳环。
少数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。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,下身围一条T形花布;女子穿着类似裙子,颜色鲜艳。丁冈人衣服极为简单,男子普遍仅在腹部围一块布,有的也穿前襟分开的上衣;女子穿短上衣,用布缠绕腹部,矮黑人的服装最为原始,男女均用布或树叶围于腰间。
菲律宾人的主食是大米、玉米。
农民在煮饭前才舂米。米饭是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,用手抓饭进食。菲律宾人最喜欢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、椰子汁煮饭,然后用香蕉叶包饭。玉米作为食物,先是晒干,磨成粉,然后做成各种食品。城市中上层人士大多吃西餐。
菲律宾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,有时也吃玉米和薯粉,佐以蔬菜和水果等。按照伊斯兰教教规,他们不吃猪肉,不喝烈性酒。和其他马来人一样喜欢吃鱼,不喝牛奶。烹调很简单,喜欢使用刺激性的调味品。进食时用手抓。咀嚼槟榔的习惯在菲律宾穆斯林人中非常流行。